记住,
我们看到别人所呈现出的生活与状态,往往都是经过修饰与美化后的样子。
但,
我们却也往往会认为别人真实的生活,就是其表现出来一样的精彩。
一位女生朋友跟我们说,她的微信朋友圈屏蔽掉了很多人。她觉得自己很努力,过得也不错,可与朋友圈所晒得 “美好” 相比,还是觉得别人的生活,都比她过得要幸福,觉得焦虑!
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?
朋友工资不多,花呗、信用卡欠了不少,说是下个季度的房租都没着落,倾诉时感觉他很焦虑,可平时好像还是乐呵呵的,真羡慕他的乐观和淡定。
结婚的同学生了小孩,感觉她们一家三口真幸福;
单身的闺蜜,一个人生活的可真潇洒。她们在感情上,不像自己一样,有很多烦恼。
身边的人好像都挺快乐的,他们不是生活得很幸福,就是面对困难很乐观,感觉别人都没有自己内心的纠结。其实我们知道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,可为什么我们常常只能感受到别人的快乐,却很少感受到别人的烦恼呢?我们可以怎么做,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呢?
01
为什么似乎别人的快乐很多,烦恼很少呢?
看读者留言时,不止一次地看到过 “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!”。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,似乎有些烦恼只有自己会产生呢?
1.每个人都会做印象管理
Schlenker 等心理学家认为,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往往会有意识的努力、控制自己选定的行为在特定的观众或听众上获得理想的印象,即印象管理。
朋友圈就是印象管理很好的例子,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经过筛选而发布的内容。闺蜜可能只晒出了和孩子亲密的照片,而不会晒半夜爬起来给孩子换尿布,喂奶的样子;微商同学晒出了收入,也许并没有晒囤货的焦虑、写不出文案的苦恼。每个人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无意识地做着印象管理,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有纠结或困苦时,不会逢人就说,而是在心中默默消化,或找最亲近的人诉说一样。在大多数人眼里,我们也许就是那个没烦恼很快乐的人。
所以,我们看到别人所呈现出的生活与状态,往往是经过修饰与美化后的样子,而我们往往会认为别人真实的生活,就是其表现出来一样的精彩。也许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,别人也在羡慕着自己。
2.我们高估了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
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具备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,别人的一个表情和动作,自己就知道对方有怎样的感受,可真的是这样么?
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,随机选取了 52 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。参与者分为两组,一组参与者品尝 10 种饮料 ( 2 种有异味),无论饮料的味道如何,要求其保持中性 (不厌恶不愉悦) 的表情,另一组参与者观察品尝者的表情,判断其喜欢或讨厌所品尝的饮料。调酒师评估观察者可以正确猜测的概率为 36.3%,而经过实验测试,观察者不观察表情仅凭偶然机会,就有 20% 的可能性猜中品尝者是否喜欢或讨厌该饮料。而实验结果表明,观察者通过观察表情正确猜测,品尝者喜欢与否的概率仅有 27.2%。
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,如果他人想要隐藏自己的情绪,我们就很难准确判断对方的情绪,而我们往往又会高估自己判断他人情绪的准确率。
我们其实很难知道,别人真实的情绪与感受究竟是怎样的。
比如一个朋友失恋了,来找我们倾诉,我们能感知他的悲伤,可所能感受到的痛苦程度,比起当事人所感受的其实差很远。
没有 100% 的感同身受,很多时候并非别人的生活不痛苦没烦恼,也许是我们感受不到别人的烦恼,或是将感知到对方轻微的悲伤,当成了他经历的真实痛苦。也许别人心中早已经历了狂风暴雨,而自己却觉得对方云淡风轻。
02
别人的快乐如何转化为自己的幸福?
别人的生活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乐,而他们呈现出经过修饰后的样子,在怎样影响着我们呢?大多数人都理解,别人过得幸福或是不幸福,跟自己其实没什么关系。可当我们看到周围人生活得很幸福时,有时还会羡慕,觉得 “他那样的生活真好啊!”。Van de Ven 等人研究发现,这种羡慕会让我们更愿意为获得相似成就而努力。就像我们上学时,看到班里成绩好的同学,难免会羡慕,这种情绪会激发学习的动力,让我们有干劲,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。同时,这种羡慕也会触发一个人的自卑感与挫败感。
我们在与优秀者进行比较的过程中,难免会产生他很棒,而自己好像不如他的感觉。这种自卑感可能不仅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,也来自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。之前,我很想养成早起的习惯,可一直没有行动起来,也觉得无所谓。而最近一个同事,每天 6 点左右都会发早起打卡的朋友圈,突然让我觉得有些焦虑。它的每个早起打卡,似乎就像是在告诉我没能达成目标,实现理想的自己。
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这种羡慕,让自己变得更好,生活得更幸福呢?
1.正确看待自己的缺乏
心理学家 Simith 等认为,羡慕引发的沮丧与不愉快,是人们意识到自己缺乏所导致的。面对缺乏,很多人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认或自我指责。在发现朋友早起时,也许会找借口 “工作太忙,需要加班晚睡” 来逃避面对自己不早起的事实,或是自我指责 “我太懒了,怎么就不能早起呢?”。无论是否认还是自我指责,大多数情况都会加剧负面情绪,消耗自身能量,很难成长与进步。面对缺乏,可能更有效的方式,是看清自己,接纳差距。很多内向的人,常常会羡慕外向者拥有很多朋友,能在社交聚会上谈笑风生。可一旦参加过量的聚会,往往又会消耗能量,整个人感觉特别累。在与外向的人比较时,社交能力欠缺的内向者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,而如果逼自己成为外向者,又很难做到。
我们知道,内向的人更适合亲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,就没有必要逼自己成为外向者。不如尝试着接受自己暂时很难像外向者在聚会中游刃有余,同时可以向外向者学习社交技巧,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。
2.设定目标与计划,塑造理想自我
Miller 和 Brickman 认为,由于理想自我指定遥远的目标,因此人们必须创建近期计划,设定指向最终目标的行动方针。我的一个女生朋友,看到闺蜜减肥瘦了下来,她也想要去减肥,而坚持了几天的运动觉得没效果,就放弃了。她说自己就是没恒心缺乏毅力,不像她闺蜜一样能够坚持。而心理学家认为,无法实现理想自我除了坚持,也源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或经验、有效的计划和认知能力。
减肥过程中,每个人都难免遇到懈怠、不愿行动的时候,如果将这样的状况列入计划中,遇到后可能就更容易解决,而非放弃。具体可以怎么做,才能有效整合知识经验、设定有效计划,更容易弥补差距、实现理想自我呢?
第一步需要掌握相关知识。
比如减肥,可以找健身教练或看相应书籍资料,掌握饮食和运动等相关知识,基本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、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。
第二步拆解目标,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。
举例 3 个月想要瘦身 10 公斤,最好将目标拆解到每个月,也许第一个月 5 公斤,第二个月 3公斤,第三个月 2 公斤。同时设定好每天行动计划,如早中晚的食谱,每天具体的锻炼任务。
第三步执行,根据拆分的目标与任务,自我监督并采取奖罚。
每天的任务是否完成,拆分到一个月的目标是否达到,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奖罚,通过这样的监督增强执行力。
通过以上三步,也许就能大幅度提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,接近理想自我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