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 生 工 作 简 报
(201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)
[2015] 第3期
编发:延安大学学工部 时间:2015年12月28日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★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本期目录:
●编者按
●测评工作基本情况
●测评分析
●结论
●新生主要心理问题特征
●教育对策和建议
●工作不足与展望
●编者按
我校于11月22日集中对2015级3613名新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测评工作。今年的测评形式与往年发生较大变化,学校购买了专业的大学生心理测评软件,测评工作全部采用机测。经过学工部精心组织,各学院积极配合,测评工作开展有序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为后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、智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对2015级新生进行心理测评,能够了解新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态 ,从而切实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、实效性和预见性。
现对本次测评工作总结如下:
一、测评工作基本情况
1.参测对象
表1 2015级新生测评信息统计表
性别 |
应测人数 |
实测人数 |
重点检出人数 |
|
|
人数 |
参测率% |
人数 |
检出率% |
男 |
1461 |
1461 |
100 |
55 |
3.9 |
女 |
2152 |
2152 |
100 |
78 |
3.7 |
合计 |
3613 |
3613 |
100 |
132 |
4 |
2015级新生应测人数3613人,因事因病请假112人。随后进行第二次补测,实际参测人数3613人,参测率100%。达到需要重点关注和排查的学生为132人,检出率为4%。男生的检出率高于女生。
2.测评方法
采取班级团体施测的形式,一律采用机测,测试时间约30分钟。
3.测评工具
量表1:“症状自评量表(SCL-90)”,它从9个维度(躯体化、强迫、人际关系敏感度、抑郁、焦虑、敌对、恐怖、 偏执、精神病性)反映被试者心理健康水平,能有效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,共由 90项目组成。
量表2:“中国大学生人格问卷(UPI)”,总共56道题。量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,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、心身症、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、迷惘、不满、冲突等状况。
4.统计方法
使用SPSS17.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
5.测评结果
我校2015级新生需要关注和排查的有427人(其中根据SCL-90的因子分>2且总分>180,筛选出200人;UIP总分>25且第25题做肯定回答,筛选出227人)。当中,需要重点关注和排查的学生有132人(SCL-90总分>180且UIP总分>25且第25题做肯定回答),公管15人,经管12人,数计12人,鲁艺12人,历史12人,化工11人,文学院11人,医学院8人,教科7人,建筑6人,生科6人,石油6人,体育6人,政法6人,外院3人,物电3人。
12月1日—2日,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分批对校本部的132名学生进行回访诊断。回访后需重点关注的学生有28人(文学院4人,公管4人,数计4人,经管3人,化工3人,政法2人,鲁艺2人,石油2人,外院1人,建工1人,教科1人,历史1人)。心理咨询中心已将学生名单发送给各学院辅导员。
二、测评结果分析
(一)SCL-90的分析报告
1.SCL-90总体分析
表2 SCL-90总体分析
|
因子>2.5 |
因子>3 |
男 |
女 |
合计 |
男 |
女 |
合计 |
人数 |
156.00 |
247.00 |
403.00 |
52.00 |
84.00 |
136.00 |
比例 |
4.46% |
7.06% |
11.51% |
1.49% |
2.40% |
3.88% |
通过SCL-90的数据结果显示,因子分>2.5男生共有156人,检出率为4.46%;女生有247人,检出率为7.06%。筛查因子分>3,男生有52人,检出率为1.49%,女生有84人,检出率2.40%。女生的检出率均高于男生。
2.性别分析
表3 大一新生SCL-90得分在性别上差异
|
男 |
女 |
t |
|
1405 |
2096 |
|
躯体化 |
1.2±0.29 |
1.23±0.32 |
-4.573 ** |
强迫症状 |
1.65±0.52 |
1.68±0.51 |
-3.041** |
人际关系敏感 |
1.54±0.52 |
1.54±0.51 |
-0.796 |
抑郁 |
1.33±0.41 |
1.40±0.43 |
-7.643 ** |
焦虑 |
1.33±0.40 |
1.39±0.42 |
-6.890 ** |
敌对 |
1.34±0.45 |
1.32±0.41 |
2.156* |
恐怖 |
1.25±0.36 |
1.33±0.41 |
-10.245 ** |
偏执 |
1.40±0.44 |
1.38±0.42 |
2.55* |
精神病性 |
1.32±0.38 |
1.34±0.37 |
-2.209* |
注:* P<0. 05; ** P<0. 01; *** P<0. 001(下同)
从性别的分析结果来看,女生分别在躯体化、强迫、抑郁、焦虑、敌对、恐怖、偏执、精神病性等8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(P <0.05或 P<0.01 )。我校男生、女生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3.SCL-90中重度症状的人数分布
表4 SCL-90中重度症状的人数分布
因子 |
因子>2.5 |
因子>3 |
人数 |
比例 |
人数 |
比例 |
敌对 |
82 |
2.34% |
31 |
0.89% |
焦虑 |
82 |
2.34% |
28 |
0.80% |
精神病性 |
55 |
1.57% |
11 |
0.31% |
恐怖 |
87 |
2.49% |
20 |
0.57% |
偏执 |
55 |
1.57% |
15 |
0.43% |
其他 |
83 |
2.37% |
20 |
0.57% |
强迫症状 |
287 |
8.20% |
94 |
2.68% |
躯体化 |
35 |
1.00% |
8 |
0.23% |
人际关系敏感 |
187 |
5.34% |
55 |
1.57% |
抑郁 |
101 |
2.88% |
31 |
0.89% |
总均分 |
69 |
1.97% |
15 |
0.43% |
在新生中,强迫、人际关系敏感、抑郁和敌对是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扰( 见表2,因子分> 2.5 为中度症状;因子分>3为重度症状) ,并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情绪及行为表现。
4.新生与全国常模各因子差异比较
从表5可以看出,在躯体化、人际敏感、抑郁、焦虑、 敌对和偏执因子上,我校新生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,且差异极其显著。说明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全国水平。而在强迫和恐怖因子上,我校新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,在精神病性因子中两者差异不大。
表5 新生与全国常模各因子差异比较( M ±SD )
|
延安大学学生 |
全国常模 |
T |
躯体化 |
1. 22±0. 39 |
1. 45±0. 49 |
-73.72*** |
强迫症状 |
1. 62±0. 52 |
1. 62±0. 58 |
0. 913** |
人际关系敏感 |
1. 54±0. 52 |
1. 65±0. 51 |
-32. 245*** |
抑郁 |
1. 37±0. 48 |
1. 50±0. 59 |
-23. 251*** |
焦虑 |
1. 32±0. 41 |
1. 39±0. 43 |
-13. 220*** |
敌对 |
1. 35±0. 45 |
1. 48±0. 56 |
-23. 234*** |
恐怖 |
1. 24±0. 38 |
1. 23±0. 41 |
3. 940*** |
偏执 |
1. 38±0. 42 |
1. 43±0. 57 |
-18. 199*** |
精神病性 |
1. 29±0. 37 |
1. 29±0. 42 |
-0. 233 |
(二)UPI的分析报告
1.大学新生人格健康调查筛选率
在测试的所有项目中 ,共有 56个项目反映学生苦恼、焦虑、矛盾及与身体有关的症状,分为神经症、抑郁症、精神分裂三个维度。根据问卷的筛选标准,可将参加调查的学生分成以下三类:第一类( A 类 )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,集中表现为各类神经症。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归其为一类: 总分在 25分以上者 ( 包括 25分 );第 25题做肯定回答者;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者;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其咨询要求属于心理问题者。第二类 ( B 类 ) 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,如人际关系不协调、新环境不适应等。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归其为二类:总分在 20 - 24分者;8、16、26有一题作肯定回答者;辅助题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。第三类( C 类) 表明心理健康,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。
表6 大学新生人格健康调查筛选率
|
第一类( A 类 ) |
第二类( B 类 ) |
第三类( C 类 ) |
总人数 |
男 |
243 |
6.91% |
407 |
11.57% |
752 |
21.38% |
1402 |
39.86% |
女 |
306 |
8.70% |
592 |
16.83% |
1212 |
34.46% |
2110 |
59.99% |
总计 |
549.00 |
15.61% |
999 |
28.40% |
1969 |
55.99% |
3517.00 |
100.00% |
根据UPI问卷分类标准,对被调查对象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, 结果见表 1。表 1显示,有较明显心理问题 ( 第一类 ) 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 15.61%, 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 ( 第二类 ) 占调查总人数的28.4%, 两项相加未超过调查总数的一半,这表明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较良好。
2.自杀因子的学生分布情况
在56种因子中,比较常见且比较典型的因子是轻生、失眠以及自卑。其中失眠因子达到了255人,占总人数的7.25%;自卑因子达到了 266人,占总人数的7.56%。
表7 自杀因子的学生分布情况
单位 |
男生人数 |
女生人数 |
总人数 |
|
23 |
16 |
39 |
历史 |
1 |
5 |
6 |
建工 |
4 |
0 |
4 |
数计学院 |
3 |
|
3 |
化工学院 |
3 |
0 |
3 |
教科院 |
2 |
1 |
3 |
鲁艺 |
0 |
3 |
3 |
经管学院 |
1 |
2 |
3 |
石油 |
4 |
0 |
3 |
公管学院 |
1 |
1 |
2 |
外院 |
1 |
1 |
2 |
医学院 |
1 |
1 |
2 |
生科 |
1 |
1 |
2 |
体育 |
1 |
1 |
1 |
文学 |
0 |
1 |
1 |
最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有过轻生念头的人员人数达到了39人,占了总人数的1.11%。希望引起各部门高度重视,及时做好防范工作,避免危机的发生。轻生因子在本次测评中的详细分布情况见上表7。
3.受测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大问题
表 8 受测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大问题
序号 |
题目 |
人数 |
所占比例 |
1 |
22.爱操心 |
1589 |
45.18% |
2 |
53.对脏很在乎 |
1427 |
40.57% |
3 |
58.在乎别人视线 |
1287 |
36.59% |
4 |
57.总注意周围的人 |
1167 |
33.18% |
5 |
7.父母期望过高 |
1059 |
30.11% |
6 |
29.缺乏决断能力 |
1018 |
28.95% |
7 |
38.缺乏自信心 |
1004 |
28.55% |
8 |
9.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|
1004 |
28.55% |
9 |
28.缺乏耐力 |
954 |
27.13% |
10 |
27.记忆力减退 |
920 |
26.16% |
具体分析大一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扰,对受测学生在UPI所有题目上的作答表现进行了统计,主要心理困扰排位及选择率结果见上表 8。
三、结论
1.我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,强迫、人际关系敏感、抑郁和敌对是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扰。
2. 在性别差异上,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女生。男生在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外,其他各因子上均显著低于女生。这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。一般来说,由于男女生理差异及社会文化的影响,男生与女生在自我期望水平、社会竞争压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男生更加人际敏感。
3. 从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来看,我校大一新生SCL-90中躯体化、人际敏感、抑郁、焦虑、敌对和偏执银子得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,这说明我校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良好。这可能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同一省份有关,学生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,容易形成归属感。学校离家物理距离较近,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回家多次,容易获得来自家人和亲朋的社会支持,以调适新环境的压力,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。
4. 在学科类别上,理工科大学生在强迫、人际关系敏感、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要显著高于文科生。这反映了理工科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文科类学生差,这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。原因很可能是我校优势专业中文科比重较大,学校对其重视程度和各方面投入较理科而言要大。理工科大学生对本专业认同不如文科类大学生,这些因素会影响理科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
5.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。其一是“思想不集中”等神经衰弱症状,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分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;二是情绪调控能力薄弱和人际关系适应性不强,主要体现为爱操心,在乎别人的视线,情绪易受别人对自己看法的影响而遭到破坏,情绪状态不稳定;三是自我认知偏差,主要体现为缺乏自信心,感到自卑;四是内心脆弱,主要体现为缺乏耐力;五是强迫倾向和心理焦虑,主要体现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,对脏很在乎,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等。这一结果与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类似。
四、大一新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
(一)难以适应生活新环境的焦虑心理
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。在上大学前,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,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,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。而进入大学后,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,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,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;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,时常出现“经济危机”;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(宿舍—教室—食堂),面对丰富多彩、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;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,总希望组织与他人的照顾和帮助,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;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、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。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,常常束手无策,郁郁寡欢,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、痛苦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、失眠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。
(二)理想与现实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
在进入大学前,许多学生理想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、教室宽敞明亮、师生团结友爱、处处欢歌笑语、充满诗情画意。然而,进入大学,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,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想象中地那么完美。有的学生感到自己所考上的大学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去甚远;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高考失利,或是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、家长的左右,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;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,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,因而没兴趣,也学不进去。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,忧心忡忡,情绪低落,感到前途渺茫,困惑失望,从而形成失落心理。
(三)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的抑郁心理
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。到了大学之后,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,初来乍到,彼此陌生,加之大学生青春期“闭锁性”的心理特点,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,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。不少学生涉世不深,社会阅历浅,不是交往范围狭窄,就是不能与人坦诚相待、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。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,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,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,感到“知音难觅”,产生了压抑、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。
(四)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
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。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尖子,老师称赞、家长鼓励、同学羡慕、自我感觉良好。但到了大学,昔日小河竞舟的佼佼者,而今在大学这条大江中若不奋力拼搏,就会有落后、沉没的危险。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,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,不少人从独占鳌头变成了平庸之辈。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,开始新的拼搏。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,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,导致自我评价失调,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。
(五)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
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,很多学生感到筋疲力尽,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,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,以补偿十年寒窗的艰辛。可到了大学,仍然要面临繁重的功课,这让他们不知所措。十几年苦读中,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大学,且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推动下向这一目标冲刺的,学习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。进入大学后,这个目标已经实现,许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外界推力,他们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明显表现出来,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。
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和受测新生的具体情况来看,我们认为以上心理困扰主要反映的是新生大学生活的适应性问题。对于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,能否在人际交往、学习方式、环境适应等方面进行积极主动调整以适应大学生活的要求,不仅影响其入学初的学习与生活, 还将对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是整个一生的健康发展都产生影响。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,是每一个新生必须面对的问题。西方一位学者这样说过:“在中学阶段,新生伏案学习,在大学里,他需要站起来,四面观望。”
五、教育对策及建议
(一)开展新生入学心理适应专题讲座
在新生入校后,通过开展新生入校心理健康适应专题讲座,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和心理知识的普及,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调节的积极性,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困扰,搭建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,鼓励学生为心理教育工作多提意见,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大学生活与学习中需要适应、调节的各种问题,让其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多一些认识,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。
(二)加强宣传,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
通过各种宣传方式,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活动、心理委员培训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,使同学逐渐认识、熟悉心理咨询工作,增强他们对咨询工作的信任、认可,使他们遇到心理困扰时,能够自觉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,而不是一直压抑内心感受或采取相对极端的方法, 从而成为学校安全稳定的隐患。
(三)特别关注来自农村的新生,注重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提高这一群体的自信心
通过调查可知,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更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。从时代大背景来看,“90后”的大学生成长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,农村和城市在经济、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,甚至有些农村的大学新生还是昔日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。当他们经过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后,面对新环境、新生活时表现得不知所措,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日渐突出,他们在与身边同龄人的比较中产生自卑感,甚至出现自我封闭倾向。为此,高校应该高度关注来自农村的新生。辅导员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关爱和支持,尽量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带动他们,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激励他们,营造一个乐观、向上、尊重、友善、宽容、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,使其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发现和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,不断悦纳自己,克服自卑感,增强自信心。所以,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, 也要注重城市学生存在的此类心理特点,以达到更为有效的教育效果。
(四)、性别因素及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
男女生在自我期望水平、情感体验特点、行为表达方式、社会竞争压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性,使男生与女生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。因此,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,应注意男女生不同的情绪及行为特点,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普及和约谈辅导。
六、工作不足与展望
在本次新生心理健康测评中,医学院配合度最高,仅有1人请假。希望各学院能够更加重视新生心理测评工作。
另外,心理测评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。部分同学因社会期许效应并未真实作答,隐蔽性极高,所以需各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、辅导员、班主任积极配合。在与学生的接触中,多注意多观察,一旦发现要及时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。辅导员应与心理咨询中心保持密切的长期的合作关系,利用OA、QQ等媒体软件多沟通多联系。
测评工作并不是“昙花一现”的工程,需要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长期配合。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将会不断增强与学生的沟通,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、温暖的氛围,竭诚为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倾情服务!
抄报:省委高教工委学工部
抄送:校党政领导
发送:全体教师